新闻资讯

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资讯 > 正文

喜报 | 我院理事高原宁、兼职教授肖云峰获2020年度陈嘉庚科学奖和陈嘉庚青年科学奖

浏览:时间:2020-08-28

8月28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2020年度陈嘉庚科学奖获奖项目和陈嘉庚青年科学奖获奖人。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高原宁院士、肖云峰教授获2020年度陈嘉庚科学奖和陈嘉庚青年科学奖。高原宁院士为我院理事,肖云峰教授为我院兼职教授。祝贺高理事!祝贺肖教授!


/ 陈嘉庚科学奖 · 数理科学奖 /

获奖项目名称实验发现五夸克态

主要完成人介绍

高原宁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长三角光电科学研究院理事, 主要从事粒子物理实验研究. 近年来领导LHCb国际合作中国组在强子谱研究上得到重要成果. 2015年首次发现五夸克粒子, 被评选为当年物理学领域的重大进展. 2017年发现双粲重子, 成果入选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获奖项目介绍

1964, 盖尔曼和茨威格提出夸克模型以解释强子结构, 认为强子可以分为两类: 由一对正反夸克组成的介子, 或由三个夸克组成的重子, 质子和中子就是最常见的重子. 夸克模型的提出者们同时也指出, 可能存在有别于普通重子或介子的奇特强子, 例如由五个夸克组成的粒子, 但在其后的50年间没能得到实验证实. 2015, LHCb实验在底重子到粲夸偶素、质子和奇异介子的衰变过程中, 发现粲夸克偶素与质子的不变质量谱中存在明显的增强结构, 通过达立兹图和全振幅分析, 首次在实验上确认存在五夸克粒子. 由于该衰变过程中包含大量奇异重子共振态的中间过程, 这些结构很容易被认为是由这些共振态的复杂作用造成的. 高原宁领导LHCb国际合作中国组采用达立兹图分析确认了结构是五夸克粒子的效应, 并通过全振幅分析得到了五夸克粒子的质量和宽度. 虽然量子色动力学是描述夸克间强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 但由于其在原子核尺度上表现出的非微扰性质, 目前人类还不能从第一原理严格预言强子的性质, 夸克如何组成强子依然是不解之谜. 五夸克粒子的发现是对传统强子组成的重要突破, 其内部结构有很多的可能性, 如紧束缚的五夸克态、重子-介子分子态等, 实验发现的五夸克粒子很可能是这些量子态的叠加. 对五夸克粒子结构的研究成为国际高能物理研究的前沿, 为理解强相互作用的本质打开了一个新窗口.

《科学通报》陈嘉庚科学奖专辑文章五夸克态的实验发现


/ 陈嘉庚青年科学奖 · 信息技术奖获奖人 /


个人简介

肖云峰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长江特聘教授、美国光学学会会士、北京大学长三角光电科学研究院兼职教授, 主要从事超高品质因子光学微腔研究. 近年来, 成果两次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四次入选“中国光学十大进展”.

相关成果简介:微腔光信息器件新原理与应用

光学微腔将光子长时间局域在很小空间体积内, 极大地增强了光与物质相互作用, 已经成为纳微光子信息科学研究的重要体系之一. 相关的研究方向包括新型相干光源、芯片上光信息处理、超高灵敏传感和片上量子光学等. 近年来, 肖云峰与同事聚焦在超高品质因子微腔光子器件新原理与新应用两方面开展工作.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自主开发了片上微腔制备新技术, 获得了具有超高品质因子的对称、非对称微芯圆环等新型回音壁模式光学微腔, 为高性能芯片光子器件与应用奠定了基础;针对微腔光信息器件在光耦合等方面的重要挑战, 提出了混沌辅助光子动量转换新原理, 突破相位匹配的限制, 实现了超高品质因子回音壁模式的超宽谱耦合;发挥微腔增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优势, 提出微腔模式加宽、劈裂和耗散型相互作用等新机理, 实现了纳米尺度单颗粒检测和大气颗粒物粒径分布精确测量, 为空气质量评估提供了新的参考. 团队正在发展基于光学微腔的光频梳技术, 其具有芯片集成、功耗低、精度高等优势, 有望为时间标准、精细光谱、天文观测、生物成像和激光雷达等重大交叉领域提供新的片上光源.


《科学通报》陈嘉庚科学奖专辑文章:超高品质因子片上微腔光子学研究进展


关于陈嘉庚科学奖

陈嘉庚科学奖和陈嘉庚青年科学奖是由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设立的,在中国科学院学部平台运作的社会科技奖励。

陈嘉庚科学奖与陈嘉庚青年科学奖分别设立6个奖项: 数理科学奖、化学科学奖、生命科学奖、地球科学奖、信息技术科学奖和技术科学奖。陈嘉庚科学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个奖项每次评选一项,奖励近期在中国做出的重大原创性科学技术成果;陈嘉庚青年科学奖每个奖项每次评选一人,奖励在中国独立做出重要原创性科学技术成果的、40岁以下的青年科技人才。两个奖项均突出强调做出原创性科学技术成果,鼓励科学家从事基础科学研究。

截至目前,陈嘉庚科学奖共评出35项获奖成果(40位获奖科学家),陈嘉庚青年科学奖共评出26位青年科技人才。


文章来源: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校友会、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